banner
版权信息

主 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

主 办 中国医院协会

编 辑 《中国医院》编辑委员会

编委会主任委员 刘   谦

总编辑 田家政

执行总编 王才有

副总编辑 郝秀兰

编辑部主任 郝秀兰

广告发布登记通知书号

京西工商广登字20170149号

邮 箱 zgyy@vip.163.com

刊 号 ISSN 1671-0592
CN    11-4674/R

百年医魂—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巡礼
时间:2012-06-26 10:37:30  来源:中国医院杂志-百年济世  作者:中山附一-拜耳医药  点击:



 

1201刊中刊内文-10.jpg
1201刊中刊内文-11.jpg
1201刊中刊内文-12.jpg 

跨越两个世纪,铸就百年医魂;
医学英才辈出,中华名院崛起——
  
百年医魂—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巡礼
  

百年名院百年史,一路坎坷一路歌
  立足今日,回顾百年: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秉承“医病医身医心,救人救国救世”的开院祖训,历经世纪磨砺,那代代传承的医德医风,精益求精的高超医术,铁肩担当的社会责任,以及长期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科学发展、巨大变化、辉煌业绩和社会影响,已经深入民心,口碑相传;中山一院坚持科教兴院和文化建院,全面提高管理和医疗质量水平,总体实力和规模以明显的优势,跻身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前列,是中国南方首屈一指的经典名院。
  一个世纪前,中国正在清朝末期的风雨中飘摇。1909年冬,美国医生达保罗及广州名医钟宰荃、梁恪宸、潘佩如等四十余人,为传播当时先进的西医学,更便利行医治病,议决每人捐百金,共同筹办一间由中国人开办、为百姓公众服务的“公医学堂”,取名广东公医学堂。1910年10月医院在长堤天海楼附近奠基,1911年闰6月落成,命名为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,达保罗任院长。
  医院渐成规模后, 1916年冬在广州百子岗新址奠基,1918年3月正式落成并命名为广东新公医院。
  
  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,医院又先后更名,(“广东公立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”、“国立广东大学附属第一医院”、“国立中山大学第一医院”、“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”、“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”、“华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”、“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”、“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”、“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”,)直到现在的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”。
  1939年5月,日军南侵,广州失守,医院被迫迁往云南省澂江县城之西北,完成了当地首例剖腹产手术和甲状腺切除手术,曾轰动一方。1940年8月,医院迁回粤北地区乐昌县城河南;1945年1月,乐昌沦陷,医院仓促间迁往仁化;同年8月抗战胜利,方得以迁回广州。
  
  一个世纪,几番迁徙,多次更名,唯一不变的,是悬壶济世的办院初衷,是 “医病医身医心,救人救国救世”的开院祖训,是“以病人为中心”、博大包容的医者情怀,这一切铸就了不断创新进取、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百年医魂。
  中山一院人深深怀念老院长柯麟。1951年3月,这位参加过广州起义的老共产党员、毕业于广东公医大学的原澳门镜湖医院院长,调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医院院长,直到1966年。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医院的发展和业绩有目共睹。老人家严谨治学、平易待人,至今音容笑貌宛在。而从那一时期开始的中山一院与镜湖医院的缘分和友谊,也一直延续至今。
  中山一院人不会忘记,为医院发展殚精竭虑、勤奋工作的历届院长;老百姓不会忘记,为患者精心治疗、带来生命希望的一代又一代白衣天使;历史更不会忘记,一座集教学、医疗、科研为一体的享誉海内外的医院,在中国南方的昂然崛起!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仁心仁术铸丰碑
  仁心仁术见仁爱,医德医风铸医魂。
  一百年来,中山一院人身体力行开院祖训,不论贫富长幼,不分冬夏晨昏,力求以精益求精的医术,竭诚为患者诊治,挽救生命,守护健康。
  多年来,中山一院人重科研,攀高峰,创造了许多我国医学界的奇迹:谢志光教授早在1936年首创的髋关节特殊投照位置,被国内外称之为“谢氏位”;医院自创的“外科止血海绵”,填补了我国该项空白;钟世藩教授创办的儿科病毒实验室,是全国最早创办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; 1962年,黄承达教授研制出同源无机骨和人造骨应用于临床,开创了世界先河;1964年,国内首例断腿再植手术成功施行;1972年,建立国内第一个心脏重病监护室;同年,梅骅教授开展同种肾移植手术,并报告中国首例肾移植生存一年病例;1975年,郑振声教授等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、体外反搏装置、体外循环助搏血泵……
  面对疑难杂症,医院历来以学科齐全、实力雄厚为后盾,集中精兵强将,多学科多部门协同作战,群策群力,屡克难关。
    2000年10月13日,一对3个月大的连头女婴被转入中山一院。这对连头婴双颅骨相连,形成一个颅腔,双侧脑组织相连,脑内大静脉相融合,还并发右婴肾功能衰竭,是各类连头畸形中最复杂的类型,属世界首例,手术难度和风险因此大增。此后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,医院先后组织全院性的多学科大会诊7次,各专科专家会诊几十次,涉及的业务科室19个,专家48人。为确保手术成功,医院还专门进行了两次模拟手术演习,动用临床及行政后勤科室人员达277人之多。
  2001年11月手术当天,101名医护人员分三组轮番上阵,经过52个小时的紧张奋战,终于顺利完成了分离术。
    心肺移植手术是目前技术难度最大、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,2007年1月,中山一院心脏外科联合器官移植科、呼吸科、麻醉科、手术室等科室,历时6个小时,成功为15岁湖北少女张婷施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,这是我国目前为止施行的患者年龄最小的心肺移植手术。三年多过去了,在医院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,小张婷一直正常地学习和生活,她和医院较早前施行的第一例心肺移植患者,成为国内该类手术存活最久的两个病例。
  建院以来,中山一院在医学领域屡有建树。改革开放的春天来临,中山一院人更是迸发出极大的创新能量。据不完全统计:医院共填补了115项省级以上医疗技术空白,其中亚洲乃至国际首例、首创的技术项目16项,国内首例、首创的技术项目89项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:世界首例100%烧伤面积病人抢救成功;世界第8例、中国大陆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成功;国内首创带血管甲状旁腺移植术成功;救治世界年龄最小且至今存活最久的心肺移植患儿;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成功开展;国内首例第二、三代试管婴儿分别成功诞生;国内首例、世界罕见胸腹主动脉瘤、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成功实施、肝移植和肾移植的例数和存活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等……
 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学科建设,医院的普通外科、肾内科、神经内科、内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。其中肾脏疾病从早期肾炎到晚期肾功能衰竭,各个阶段的医疗技术和临床诊疗都居于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;神经内科的遗传病、脑血管病诊治水平,位于国内领先地位。内科、妇科、心血管科等学科颇具实力,其他学科的发展也在加速,大大增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,为患者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。 
  中山一院人遵循“医者父母心”、“大医精诚”的古训,以百年的追求和探索,百年的业绩和辉煌,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一座大爱丰碑。
     
科教相长促发展
        教学相长承大业,科研创新谱华章。
  中山一院的医疗水平之所以在华南地区始终位于前列,与其拥有医学院强大的人才库为后盾密切相关。医院的许多名医同时也是医学院的教授,而医学院的学生又是医院的后备人才,实现了医疗水平与人才培养并进,课堂教育和医学临床结合。这正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。
     一百年来,中山一院名医济济,声名远播——
     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,华南医学院8名医生被国家评定为一级教授,中山一院占了3位:我国著名临床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、我国知名内分泌学家周寿恺、著名儿科教授钟世藩,后来又增加了中国肾脏病学创始人之一李士梅教授。
     名医名师,代代相传,中山一院人精湛的医疗技术、严谨治学治医的风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。老一辈人在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医、教、研运行模式,也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一院人所传承,任何时期医院都拥有良性发展的人才梯队。
     2005年,医院聘任了首批20位学科首席专家;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担任科室主任,同时推行特聘专家制度; 医院还相继出台奖励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的制度规定,并于2007年启动优秀青年人才培养、支持计划,加强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引进工作。现全院4300多职工中,有高级职称629人,其中150位博士生导师,310位硕士生导师。近年来引进各类优秀人才20余名,医院为人才搭建了大展宏图的平台,学科人才建设进入良性循环。
  数十年来,中山一院始终是学校最大的附属临床教学医院,也是重要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,承担着学校医学本科临床教学60%以上的任务,还承担了临床及相关专业的七年制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、留学生、进修生以及部分外校本专科的教学工作。医院教学遵循开院祖训,秉承“三基”、“三严”优良传统,实行严格的教授资格准入制,提倡学生早期接触临床、早期接触科研、早期接触社会,重实践、求创新,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。
      
文化、管理创辉煌
  固本强基重文化,科学管理创辉煌。
  文化,是一个医院科学发展的基础和要素。多年来,医院历届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文化建设,力求以优秀的医院文化推进医院的科学管理和全面发展。今天,中山一院已初步形成包括医院精神、院训、院徽、愿景目标、形象视觉识别手册、员工手册、院刊、医院网页、年鉴等,以及一些工作和制度文化在内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。
  “医病医身医心,救人救国救世”的开院祖训,是上世纪20年代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、原中山大学校长戴传贤先生,秉承孙中山先生“天下为公”的思想,为勉励当时的中山一院年轻人,亲手题写的一副对联,其丰富内涵在时代变迁、大浪淘沙中,已经成为中山一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,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时代精神,延伸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医疗服务特有的群体价值观。院训八个大字:“崇德、敬业、求精、图强”,体现了这一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展,形成了独特的中山一院精神。
  早在1918年,广东新公医院就办了一个赠医院,收治贫困患者。
  1951年,医院派出蔡纪辕等两批医疗队员,远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,火线救治志愿军指战员;
  “文革”期间,医护人员在困难的条件下恪尽职守;坚持上山下乡,送医送药。
  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中山一院人始终把“救死扶伤”放在首位,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,为解决群众“看病贵、看病难”奉献力量,被媒体誉为“‘龙头’医院平民情”。
  2003年 “非典”袭击广东;2008年“5.12”汶川大地震;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,2010年玉树大地震,还有近年来多次抗洪抢险……中山一院人总是第一时间奔赴救灾前线,向灾区伸出援手,续写医者的仁爱篇章。
  用科学促管理,向管理要效益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山一院先后兴建了检验楼、邱德根楼(综合病区和特诊中心)、曾宪梓大楼、何善衡楼和门急诊大楼,医院的就医环境、工作环境面貌一新。1999年,医院全面接管、融并广州市黄埔区人民医院,开创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先河;2006年7月,又全面接管了原广州市东山区人民医院,在我国大医院接管相关医疗机构、实施一体化经营管理的改革中先行一步,医疗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。
  医院规模不断扩大,开放床位数从30年前的707张发展到2009年的2548张;年门急诊量从73万多人次发展到423万多人次;年出院人数从10735人次到7.73万多人次;年住院手术人次从4878人次到5.21万人次。
  随着医院的持续发展,中山一院人越来越重视科学管理,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,专设“医院管理科”, 2009年又将医院管理科升格为质量管理评价处,强化医院质量三级管理。
  多年来,据不完全统计,医院共获得省、市级以上各种荣誉61项,包括全国科教文卫体工会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、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“最受欢迎三甲医院”、全国十佳亲民医院、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、香港人最信赖的中国内地医疗机构等称号。荣誉催奋进,公道在人心。
     
尾声:名院腾飞双百年
  沐风栉雨,百年名院;悬壶济世,任重道远。
  中山一院经历过百年风雨,跟随人民共和国踏平坎坷,进入了繁荣、和谐、万紫千红的春天。中山一院人正在继续践行“医病医身医心,救人救国救世”的开院祖训,为实现“位居国内一流医院前列、国际知名度高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”的目标而不懈努力。
  在新世纪的阳光下,中山一院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,创造更多的医学奇迹,百年医魂,代代相传,中山一院人依旧是广大群众名副其实的健康卫士;这所跨越世纪的中华名院,即将开始第二个腾飞的百年!

 

   最后更新
   热门点击
  1.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
  2. 百年协和——伟大而不朽的奉献
  3. 百年医魂—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
  4. 公溥仁心 济世臻程——上海市第
  5. 德高医粹 尚新至善——记天津市
  6. 百年医院 钩沉红色辉煌——中国
  7. 百年名院 百年医魂——成都大学
  8. 武汉协和 跨越三个世纪的仁爱
  9. 浙医二院——理智与情感的解读
返回首页
友情链接
主管单位: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    主办单位:中国医院协会    版权所有:《中国医院》杂志社
技术支持:学术蜂科技    网站备案许可证号: 京ICP备10206178号-1    网管入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