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协和往事】
百年协和,源远流长。1860年开办的圣教医院和1877年建成的马高爱医院于1928年合并成立协和医院。
这里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妇孺医院;
这里走出了中国首位留洋女医学博士——福州人许金訇;
这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——佛罗伦萨·南丁格尔护士和助产士培训学校。
时至今日,百年协和依然矗立着典雅端庄的红楼,作为协和的象征性建筑,她见证了协和百年的变迁,寄托着几代协和人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;掩映在有福之州的青山翠屏之中,犹如镶嵌于千年古都中一幅至美的画卷,抒写着关于协和的种种情愫,在中国近代医学史册上挥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雏影之一:圣教医院
据《福州市志》记载,咸丰十六年(1860年),美国基督教美部会出资,在福州于山西麓太平街创办了圣教医院。
圣教医院早期的医生柯为良(Dauphin William Osgood)是纽约大学医学博士,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疾苦,还用西医技法为2000余名华人戒除烟瘾。他“通闽语,识华文”,编译了我国早期的西医教科书《体学新编》,是西医基础学传入近代中国的重要标志。撰写了《医馆略述》等多部医书,并以医院为依托创办医学堂,系统地传授西医理论和技术。此举在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,得到闽都部院等官、商及各界许多捐款,使得圣教医院迅速发展。但他因操劳过度,1880年夏天中暑而殁,年仅35岁。葬礼上,福州民众要求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中文墓志铭,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怀念。
另外,1888年来榕的女医生富克理(Kate Cecilia Woodhull)、19世纪末的金雅丹(H.N.Kinnear)医生都以高超的医术、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百姓所称道。
雏影之二:马高爱医院——中国最早的妇孺医院
1874年10月5日,毕业于美国纽约女子医药大学的西格尼·特拉斯克小姐(Miss Sigourney Trask)作为海外妇女传教会的第一批医学传教士,从圣弗朗西斯科出发,在海上整整漂泊一个月后才抵达福州。她从美国和香港带了一些西药,在教堂设了一个小诊所,开始给妇女儿童看病,每周两次。
次年,巴尔的摩一位女信徒捐款,要求美国妇女海外传教会为她建一个纪念馆。教会选中了中国福州南台岭后的一片被称之为“开心谷”的墓地,指定特拉斯克医生负责建造中国第一所妇女医院。1877年4月18日,医院建成开业,为纪念捐款人命名为马高爱纪念医院。当地人习惯称之为“岭后妇孺医院”。特拉斯克医生为第一任院长。根据1891年的文献,当年马高爱医院病人总数达6215人,处方量6975张,出诊1088次。1910年前后,老楼房遭台风袭击倒塌,在原址上盖起了三层的新洋楼。据载,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妇女医院,设有独立的门诊部。不久又在紧挨医院的东南面成立了福州第一所隔离医院。
许金訇——最早的留洋女医学博士
许金訇,我国第一个留学海外的女医学博士。1866年出生在福州,父亲是位牧师,从小没有按习俗给她缠足,送她到教会办的寄宿学校读书。许金訇毕业后在马高爱医院学习照顾病人,院长特拉斯克医生赏识她的聪慧和对病人的爱心,通过海外妇女传教会费城分会的帮助,送她到美国接受医学教育,取得了威斯利安大学医学博士学位。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至今仍保留着她的博士证书影印件。
1895年,许金訇学成归来,乡亲们在宗族祠堂里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庆典。之后,她又回到马高爱医院行医,专给妇女、儿童诊病。刚开始,病人受传统观念影响,看她是个女子,便不愿意到她的医院就诊。但很快她就因医术高超而声名鹊起,医院里人满为患。她以出色的工作证明了中国人的医术不亚于外国人。后来美以美会派她到城内的医院当院长。
1898年,世界妇女协会在英国伦敦召开代表大会。当时主持外交事务的李鸿章派她作为中国妇女代表,赴伦敦参加会议。这是中国第一位参加国际事务的女代表。她不辱使命,以流利的英语和渊博的学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独特风采和魅力。
信宝珠——中国护士会之母
1907年,被誉为中国护士会之母的信宝珠(Cora E Simpson),受美以美会妇女部派遣,从美国来到中国福州,就任马高爱医院护士长。她创办了在中国注册的第一所护校——佛罗伦萨·南丁格尔护士和助产士培训学校,于1907年开始教学,1909年颁发出第一份毕业文凭。
信宝珠小姐刚到中国时,中文里还没有“护士”这一词汇。她发现,当地的病人如此之多,却没有护士。照顾病人的工作被当作苦力,被人瞧不起。她有感于此,立即写信给中国医学会的秘书菲律普·高士兰医生。在高士兰医生的支持下,信宝珠小姐在福州开始创办护士学校。并从1909年夏天起,连续几年在福州鼓岭组织召开全国护士协会筹备会议。1912年,协会拟定了统一的护士培养计划,如课程设计、教材、学校的注册问题、规章制度、证书、测试以及文凭等。在信宝珠的努力下,1914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护士协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,这次大会翻开了我国护理学的历史篇章。信宝珠从1922年起担任中国护士会总干事,直至1944年回国。
红楼纪事
上世纪20年代,美国基督教美部会与美以美会本着“博爱、牺牲、服务、治疗、救济疾病者”的精神,决定将圣教医院及马高爱医院合并,共同筹资兴建一所规模更大的新医院。因是联合办院,故取名“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”,取意为“同心协力,和衷共济,共同办好社会福利事业”。英文名以捐款人姓名命名为WILLIS & PIERCE MEMORIAL HOSPIAL。
1937年,新病房大楼落成。一色的红砖砌成,楼中央部分为5层楼,西翼4层,东翼3层。按照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,建成了当时福建规模最大、设备最好的医院。同时,红砖楼成为当时福州的标志性建筑,福州人的骄傲。
协和精神之严谨求精
一代代薪火相传中,协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和传统精神。特别是在20世纪初,美国提倡标准化医院管理。福州基督教协和医院实行美国医学管理模式,形成了治院严格、医风严谨的作风。医院有严格的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,医师等级分明:主任——主治医师——总住院医师——住院医师——实习医师。实行淘汰制,实习生经过各科轮转一年, 筛选后仅个别成绩突出者有幸留在协和。住院医生工作3年,最后只留一名做总住院医生,一年后才能晋升主治,各科只设一名主治、一名主任,主任多由外国专家担任。每年3月下聘书,没受聘的医生下放到福清、古田、长乐等协和卫星医院工作,竞争很激烈。
担任院长、主任、护士长的美国专家对医务人员要求极高。住院医师实行24小时负责制,随叫随到,不能离开医院,没有节假日,每周放假半天。晚饭后要到病房查房,每天要工作到晚上11—12点。晚上门诊医生既要看急诊,又要给病人挂瓶。第二天,外国主任查房,拿着病历,值班医师要背诵昨晚病人的病情。查完房,待所有事情都处理完才能下班。
福建省著名心血管专家胡锡衷教授生前一再强调,是协和医院整整20年严格的医学训练,打下了他扎实的内科基础,影响了他的一生。他回忆道:协和医院管理制度严格,学术风气浓厚,每天查房分早查房、午查房、晚查房,由主任带着。病房有英文打字机,病历书写、病史报告、交班、病例讨论都用英文,体检从头到脚,病史要问三代,病历书写要清楚,查房下级医师要背病历,包括心电图等检查结果。X光报告出来,外国医生拿着片子分析病情。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下级医生的诊断水平,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。
医院对护士的管理也和美国医院一样,总护士长下设病区护士长。医护人员早上7点半上班,8点礼拜之后开始日常工作,口头汇报、书写病历、护理记录及处方都使用英语。护士长负责调配工种,书写病历、药方、护理记录,还兼给实习医生上护理课。老护士负责带领护校的学生为病人打针、发药、洗澡、换衣。有专门的夜班护士长负责夜间巡视全院各病区的工作,处理特殊病情。医院还规定,护士犯错上班时禁戴制帽,标志其受罚,将受到同事和病人的非议。护校的学生则会被罚延期毕业、留校察看。
协和精神之勤奋奉献
老协和的许多外国医生在爱心的驱使下,甘愿放弃西方优越的生活,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,到贫困偏远的不发达国家治病救人。
院长兼内科主任戴毓昭(Dr. Laura G Dyer),一位50岁左右的美国白人女性,中等身材,待人和善,说得一口流利的福州方言,能直接和病人深入交谈。在中国饱受列强欺辱,中国人被西方人叫做东亚病夫的年代,戴院长却对中国百姓充满同情,对病人和蔼可亲。即使是乡下没文化的农民叫她“番婆子”,她完全明白其中有不礼貌的含义,但并不介意,照样细心地为病人服务。在一位钩虫病并发严重贫血的病人出院时,她体谅到病人家境贫穷,吃不起鸡鸭鱼肉,用本地话交代其要多吃豆腐、菠菜、南瓜,增加营养。
1943年4月间日军发动细菌战,在江西铅山一带用飞机投放带菌的老鼠,造成鼠疫大流行,蔓延到福州,每日发现数例,传染性极强,死亡率很高。戴院长不顾被传染的危险,穿着特制的白色预防服,每看一个病人,就先要到光亮处从上到下检查一遍身上有无跳蚤,再看第二个病人。1946年夏秋之交,福州霍乱大流行,医院的小病房住满了霍乱病人。一天,戴院长正给刚入院的霍乱病人体检,病人突然控制不住,喷射性地吐在了戴院长脸上和身上。戴院长沉着镇静,没有半句埋怨言,稍加清理,坚持处理好病人再去清洗。
她在中国行医30多年,直到1949年才离开协和医院回到美国,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人民,救治了许许多多病人,但她却终身未婚,仅领养了一个中国小姑娘。
协和医院最后一位外籍院长普天寿(Brewster),父母是最早来华的传教士。他出生在福建莆田,对第二故乡有着深深的感情,对当时福建缺医少药的民众非常同情,他在圣诞节前写信给美国友人,情词恳切地呼吁朋友们向协和医院健康基金会捐款,用于购买盘尼西林和巡诊的汽油,以及为住院的病人添置睡衣。他是著名的外科大夫,能手术治疗当时的绝症——结核病、溃疡病。依托协和医院创建了妇幼诊所、巡回医疗队、麻风病院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,并通过美国提供的药品和食品控制疟疾及营养不良,为当地人民的健康做了大量工作,把一生献给了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,足迹遍布中国、萨尔瓦多、沙捞越等亚非地区,在婆罗洲建立了流动医疗船,后因心脏病突发逝世,年仅59岁。这种勤奋工作的精神,无私奉献的大爱代代相传,成为协和的光荣传统。
|